全球液化天然氣行業展望:開發商如何保持競爭力?
點擊次數:517 發表時間:2023-9-20
伍德麥肯茲WoodMac
年年歲歲“氣”相似,歲歲年年價不同。去年7月,液化天然氣項目的銷售商和新項目的開發商似乎占盡了天時地利:為填補俄羅斯管道天然氣減供留下的巨大缺口,歐洲買家都在爭先搶購液化天然氣。然而,如今的情況已經大不相同了。液化天然氣現貨價格在2022年達到最高點,但現已下跌了90%,并且從2025年開始,市場將迎來一波新的液化天然氣供應浪潮。雖然合同價格仍然相對較高,但市場的天平正在迅速向買方傾斜。
開發商必須始終關注長遠收益。液化天然氣的需求前景向好,從現在到本世紀30年代中期,全球還需要再增加1億噸/年的液化天然氣產能來滿足需求增長,這一數字相當于在現有的全球液化天然氣供應量上增加25%。在此背景下,記者和液化天然氣領域的專家 Massimo Di-Odoardo、Giles Farrer 和 Dulles Wang 總結了開發商面臨的三個挑戰,并評估了哪些供應商最有可能抓住市場增長機會。
1
保護利潤,免受成本通脹的影響
液化天然氣行業并未在全球供應鏈危機中獨善其身,并且過去兩年的最終投資決策(FID)規模正在加劇針對勞動力和特殊材料的競爭。美國液化天然氣項目的開發成本在新冠疫情前低于600美元/噸,如今已經飆升至差不多1,000美元/噸。卡塔爾計劃在北方氣田南部(North Field South)建設新的液化天然氣巨型生產線,其造價要比兩年前才拿到許可的北方氣田東部(North Field East)高出30%。利率飆升加劇了建設成本的上升。
開發商需具備創新精神,并不斷尋求發展液化能力的低成本解決方案,其中包括浮式液化天然氣(FLNG)技術和小型模塊化技術。或者,開發商可以通過生產線重新定額和突破瓶頸來增加產能,從而實現收入增長。增加現貨銷售敞口也是提高回報的一種方式,但這種方式同時存在回報下行風險。
2
減少液化天然氣碳足跡
隨著人們對供應安全的擔憂消退,購買方和各國政府開始重新聚焦于減少二氧化碳排放。行業必須抓住這一機遇:減少上游、液化、運輸等環節的二氧化碳排放,這將增加能源轉型過程中對液化天然氣的需求。
目前行業已在這方面取得了一定進展。美國液化天然氣項目正在求購經認證的負責任采購的天然氣(RSG-responsibly sourced gas),以減少上游排放;卡塔爾能源公司(QatarEnergy)和 NextDecade 公司計劃在液化裝置上安裝碳捕集與封存設施;許多開發商正在考慮使用由可再生能源供能的電動渦輪機。
伴隨減碳成本的增加,低碳的液化天然氣將會以溢價售賣。對碳密集度最高的項目而言,這可能會使交付成本在一些對進口產品征收碳關稅(假設為100美元/噸)的地區增加2美元/百萬英熱單位左右。
當各國政府對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采取強硬措施時,一個政策設計之外的后果就是可能導致出現雙層市場。一方面,卡塔爾和美國等低成本開發商銷售溢價、低碳的液化天然氣;另一方面,未受到太多政府壓力且不愿投資脫碳的供應商則繼續出售高碳的液化天然氣。然而后者只可能是短期的一個選擇。
3
加倍努力開拓亞洲市場
歐洲的政策重心不再放在天然氣上,這限制了2030年以后液化天然氣需求的上行空間。此后,亞洲市場將成為關鍵,因為亞洲地區的發展中經濟體將在努力擺脫煤炭的同時更加依賴天然氣。
在過去的兩年里,中國一直是主要目標市場,各開發商與之簽訂了多份長期合同。不過,更廣泛的機遇現在遍布多個亞洲市場,其中大多數都存在很大的發展空間。然而,由于這些市場現有基礎設施有限,而且大多對價格比較敏感,開發商必須加倍努力才能取得突破。與該地區的購買方合作有助于打開機會之門,就像殼牌公司(Shell)與馬來西亞國家石油公司(Petronas)、三菱(Mitsubishi)、中石油(PetroChina)和韓國天然氣公司(KOGAS)在加拿大液化天然氣項目中的合作一樣。
下一波液化天然氣增長將由誰主導?雖然競爭會十分激烈,但已經占據全球液化天然氣供應量40%的卡塔爾和美國仍將遙遙領先。兩國都擁有豐富的低成本天然氣資源,價格上具有競爭優勢,業務上擁有精明的商業合作伙伴關系。我們預測,到2040年,它們所占的市場份額總和將超過60%。
相比之下,俄羅斯和莫桑比克的市場份額則有所下滑,不太可能在短期內取得進展。
而加拿大西部地區則是一匹黑馬。建設新產能所面臨的挑戰顯而易見。加拿大的施工成本非常高昂,尤其是那些穿越落基山脈的新管道。獲得加拿大原住民的支持是獲取社會許可的關鍵。
但加拿大也有很多優勢。這里擁有豐富的 RSG 資源,包括亞洲公司在內的多家生產商都急于變現,而且當地基準指數 AECO 的交易價格相比美國 Henry Hub 的價格要低。加拿大的另一個關鍵競爭優勢是它鄰近北亞市場,不受巴拿馬運河限制。與美國墨西哥灣沿岸項目相比,其運輸成本降低了2美元/百萬英熱單位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