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油氣增儲上產潛力,增強自主供應能力
點擊次數:479 發表時間:2023-8-15
中國石油報
7月19日,國家能源局組織召開2023年大力提升油氣勘探開發力度工作推進會,對我國大力提升油氣勘探開發力度五年來的工作予以充分肯定。會議指出,五年來,在各有關部門及地方的共同努力下,我國原油年產量由1.89億噸增長至2.05億噸,重新躍上2億噸的水平,天然氣年產量由1602億立方米增長至2201億立方米,實現了油氣產量的重要突破,為油氣行業的發展樹立了信心,也提升了能源安全保障能力。2022年,我國油氣自給保障率同比提升約2個百分點,其中原油自給保障率從27.8%提升至28.8%,天然氣自給保障率從55.7%提升至近60%。油氣增儲上產“七年行動計劃”取得顯著成效。
五大舉措推動提升油氣勘探開發力度
從內在機理看,我國油氣增儲上產取得顯著進展主要得益于以下五個方面強有力的舉措。
一是石油公司堅持老區“硬穩定”的發展理念。油氣勘探開發要突破,必須關注新區,但首先要穩定老區,這是增儲穩產的基礎。按照這一發展理念,石油公司在東部老油區持續深化精細勘探開發,推廣應用可大幅提高采收率的技術。截至2022年,大慶油田連續8年實現3000萬噸穩產,勝利油田連續6年穩產2340萬噸以上,有效發揮我國原油穩產“壓艙石”作用。
二是解放思想、敢于突破,果斷向陸上深層、深水進軍,這也是世界油氣發展趨勢。陸上進深層取得了重要成果,建成富滿、順北等大型油氣田,突破超深層效益勘探開發極限。其中,富滿油田(埋深7500—8500米)累計探明石油地質儲量4.81億噸、天然氣地質儲量1812億立方米;順北油氣田(埋深7300—9000米)累計探明石油地質儲量2.5億噸、天然氣地質儲量1417億立方米。順北油氣田全年原油產量118.9萬噸、天然氣產量16.2億立方米,成為我國第一個以“深地工程”命名的油氣項目,被譽為“深地一號”。海洋油氣勘探開發不斷向深水進軍,水深超過1500米的“深海一號”超深水大氣田投產,標志著我國海洋油氣勘探開發能力全面進入“深水時代”。2022年,我國海洋原油產量5800萬噸,成為國內原油增產的主力軍之一,為未來進軍深海、打造我國油氣儲量的重要接替區開了好頭。
三是持續推進我國頁巖油氣革命。頁巖油、頁巖氣等非常規油氣勘探開發實現跨越式發展,2022年頁巖油產量突破300萬噸,較2018年翻了兩番;頁巖氣產量達到240億立方米,較2018年增長122%。
四是始終堅持技術與管理創新,以創新驅動發展。無論是深層、深水油氣還是頁巖油氣勘探開發,都需要實現技術與成本的跨越。油氣行業的發展歷史就是一部技術進步的歷史,我國的石油公司始終在積極發展油氣技術。過去5年,我國石油企業攜手前進,堅持管理與技術方面的創新求變,堅持油氣并舉、常非并進、陸海結合,在油氣田新發現以及產量穩定方面均取得重要突破。
五是政策的大力支持。國家及各級部門給予油氣行業充分的理解以及政策支持,成為油氣行業發展的堅強后盾。2022年,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的《擴大內需戰略規劃綱要(2022—2035年)》提出,推動國內油氣增儲上產,加強陸海油氣開發;推動頁巖氣穩產增產,提升頁巖油開發規模;引導和鼓勵社會資本進入油氣勘探開采領域;穩妥推進煤制油氣,規劃建設煤制油氣戰略基地。除了國家層面的政策支持,地方政府也有系列政策出臺,政策的促進功能得以凸顯。
挖掘增產增供潛力 有效保障國家能源安全
當前,世界處于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黑天鵝”“灰犀牛”事件頻發,不確定性成為常態。當前及今后一個時期,世界經濟與地緣形勢依然嚴峻,保障國家能源安全特別是油氣安全的意識與底線思維絲毫不能放松。疫情之后世界經濟增長動能依然不足,對油氣行業投資形成數年的抑制,限制全球油氣供應能力。俄烏沖突還在持續,歐美對俄羅斯的制裁逐漸削弱俄羅斯的油氣供應能力。綜合考慮,不排除冬季來臨時世界部分地區再次面臨油氣供應短缺的問題,繼而對市場造成沖擊,導致油氣價格波動。我國是油氣需求大國,也是油氣進口大國,在穩定油氣進口的同時,保障國內供應能力始終是能源安全的重中之重。
當前及今后一個時期,我國將大力推進交通電氣化,成品油需求替代空間大。即便如此,在較長時期內,我國油氣需求依然將維持在較高水平。油氣需求到了峰值之后,不會很快出現拐點,主要是因為城市化水平的提升、國內大量煉化新產能的運行、現代化產業體系形成,以及高質量發展對大宗化工材料和新材料的需求,都在支撐著油氣需求。挖掘國內油氣增儲上產潛力是一項長期任務,是有效保障國家能源安全和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有效之舉。
當前我國正處于加快規劃建設新型能源體系的關鍵階段。新型能源體系的穩定性是其生命線。除了依靠儲能、智能電網、加強基礎設施建設等手段,發展以氣電為代表的化石能源發電,支撐以可再生能源為主體的新型電力系統穩定或將是新型電力系統發展的“剛需”。
從國外經驗看,發展氣電增強可再生能源系統的穩定性是必要手段。美國加州等地上馬單循環天然氣發電項目,很大程度上就是為了保障電力系統的穩定性。單循環天然氣發電項目的效率和經濟性比聯合循環天然氣發電要差許多,但其應急發電能力強于后者,尤其適用于調峰需求,這就是市場需求點。這一動向對我國的電力系統建設也有借鑒意義,對于理解化石能源電力系統的重要性也有幫助。油氣資源勘探開發是能源安全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當前及未來較長時間需要筑牢的能源安全底線。油氣行業從業者要清醒認識到自身肩負的重大責任,在立足國內的基礎上盡最大可能增強油氣自主供應能力。正如會議所指出,要以重點項目為著力點,確保完成全年油氣增產保供任務。全力推進建設國家油氣供給保障基地,推動在資源富集區域,加大投資、集中勘探、規模建產。加強深海油氣勘探開發,加快建設海洋強國。深入推進頁巖革命,推動頁巖氣實現二次跨越發展,努力實現頁巖油成為原油穩產的戰略接替資源。
“雙碳”目標下,油氣行業必須走綠色低碳的道路,控制生產過程中產生的溫室氣體排放是實現綠色發展的重要著力點。油氣行業深入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關于“深入推進能源革命”“加大油氣資源勘探開發和增儲上產力度”的決策部署,側重于量的保障,側重于保障國內最基本的油氣核心需求,堅持老區硬穩定、新區上產、常規與非常規結合、陸海結合。
“雙碳”目標下,油氣行業需加強全局性謀劃、開展前瞻性思考,統籌做好科技攻關與科研成果應用工作,推進跨界融合,在構建科學長效發展戰略,堅定不移加大油氣增儲上產力度,堅決保障我國油氣核心需求的同時,為自身的發展貼上綠色低碳的標簽,提升發展質量。綠色發展的實現路徑是加快油氣勘探開發與零碳、負碳技術的融合,將電網規劃與油氣田布局結合起來,為油氣田勘探開發進程中的綠電替代創造條件;加大CCUS等負碳技術推廣應用。今年3月,國家能源局印發《加快油氣勘探開發與新能源融合發展行動方案(2023—2025年)》,就此提出了具體方案。油氣田創建零碳甚至負碳油氣田具有一定的條件和優勢,我國許多油氣田所在地區是風光資源聚集地。同時,油氣田特殊的地質構造為負碳技術的應用提供了機會,理論上油氣田是未來CCS/CCUS工程技術中心。
上一篇:天然氣如何當好新型能源體系穩定器